氆氇是藏族人民手工生产的一种毛织品,可以做衣服、床毯等,举行仪礼时也作为礼物赠人。
历史:唐书《吐蕃传》上说,公元641年,唐朝文成公主进藏,嫁给藏王松赞干布,第一次见面就使松赞干布感到很是难堪。因为文成公主和唐朝送亲官员,包括公主的男女随员,一个个穿绸着缎,衣饰华丽,轻柔绵软,颜色鲜丽。而松赞干布和他的大臣亲贵们,一律是羊皮袍子,又笨重,又粗糙。也说是这个时候起,松赞干布下决心改变自己的服装,“自褫毡罽袭纨绡,为华风。”他的后妃臣属们也纷纷改装,穿着中原出产的绫罗绸缎,这是吐蕃上层服装方面的一个大变革。
吐蕃时期,虽然没有明确的氆氇织造方面的记载,不过我认为藏地羊毛非常丰富,手工业又相当发达,加上唐蕃之间经济技术的频繁交流,早期形态的氆氇可能已经出现。还是《唐书·吐蕃传》上说的,公元821年,唐朝大理卿刘元鼎作为会盟使,在山南琼结的营帐里会见了藏王热巴坚,亲眼看到他“身披素福,结朝霞帽首,佩金镂剑。”根据《辞海》解释,“揭”是兽毛制成的粗糙毛市。联系到松赞干布“自褫毡罽”的“罽”,辞海上也解释为一种毛织品。这些是吐蕃有了粗制毛织品的证明。
制作方法:在藏族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地位如内地的棉布一样重要而普及。 氆氇为藏族人民以手工制作,细密平整,质软光滑,作为衣料或装饰的优质毛纺织品,是以西宁羊毛为原料,经纺纱、染色、织造、整理等工序制成。一、将羊毛用纺锤拈成线,借助简单纺架手工操作。用此方法,一个技术熟练的妇女,一天可织近3米氆氇。二、将羊毛用纺车纺成线,再用梯形木结构织机纺织。 织氆氇用的是老式木棱织机,织好以后是白色的,宽24厘米左右,可以作男式服装。但一般都要染成黑色,也有染成红、绿等色彩。
氆氇实为手工织成的毛呢,也叫藏毛昵。氆氇是加工藏装、藏靴、金花帽的主要材料,相传有2000多年的历史。在藏族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地位如内地的棉布一样重要而普及。
氆氇为藏族人民以手工制作,细密平整,质软光滑,作为衣料或装饰的优质毛纺织品,是以西宁羊毛为原料,经纺纱、染色、织造、整理等工序制成。
一、将羊毛用纺锤拈成线,借助简单纺架手工操作。用此方法,一个技术熟练的妇女,一天可织近3米氆氇。
二、将羊毛用纺车纺成线,再用梯形木结构织机纺织。
织氆氇用的是老式木棱织机,织好以后是白色的,宽24厘米左右,可以作男式服装。但一般都要染成黑色,也有染成红、绿等色彩。因氆氇是羊毛织品,结实耐用,保暖性好,所以很深受广大群众喜爱。它用于制作衣服和坐垫,有不同粗细等10多个品种,手工生产一般用纺锤捻线,织机织造,宽约40厘米。毛线用茜草、大黄、荞麦和核桃皮等做染料,可染成赭红、黄、绿等颜色。
传统品种有加翠氆氇、毛花氆氇、棉纱氆氇等。加翠氆氇厚度很像大衣呢,斜纹编织,每匹有紫红、枣红、深红、草绿等颜色;幅宽约27厘米,匹长18米左右,正好可缝制一件藏袍。其纬密特大,每寸(3.3厘米)达230根,制成藏袍有良好的保湿性能,不会被雨雪淋透,适应牧区多变的自然气候。毛花氆氇为横条织物,花型大约20种,每种由7-11个颜色组成。它的色彩鲜艳,手感良好,质地厚实,平正挺括,经久耐磨,一般用于褐衫的镶边或作藏靴的靴腰。镶边时,根据需要裁为条状,缝子大襟、下摆的一周。其花型分十样锦与十字花两种。十样锦又叫条花或邦丹,就是用彩色纬纱,织成红、绿、黄、紫、蓝、白等不同颜色、宽度相等或不等的彩条,每幅图案用8个左右颜色排列对称循环。十字花又叫挡子花,就是在十样锦彩条基础上,于每个循环间以5厘米左右的白色或黄色彩条格隔开,格内印以4枚或5枚红蓝或红紫色十字做点缀。棉纱氆氇的颜色、规格及用途同于毛花氆氇,但价格使宜,适于低挡衣料镶边之用。氆氇曾是西藏主要贡品,以扎朗、浪卡子、江孜、芒康等地产的最为著名。
西藏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