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黑龙潭公园景点介绍
主要景点
得月楼、古戏台、龙神祠、文明坊、五凤楼、五孔桥、一文厅
黑龙潭明清古建筑群(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五孔桥、龙神祠
景点介绍
得月楼
得月楼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年),于1963年重修。其四面临水,之所以得此名,源于范仲淹“近水楼台先得月”诗句真可谓诗与景相得益彰。得月楼为三重檐钻尖顶楼阁式建筑,它的基座呈八角形,高约4米,通高20米。阔深皆三间。二、三层施作如意斗拱,一层四角有擎檐柱支撑角梁,翘角翼然,彩绘缤纷,缕雕传神。
61963年重修得月楼时,我国的大文豪郭沫若先生应邀题写了得月楼”三个字及正面两副楹联。虽然郭沫若没有到过丽江,但建于清朝光绪年间的得月楼在1961年被烧毁,而时任丽江县文化馆馆长的周汝城在北京工作时又与郭沫若多有交往,因此就请他题写了楼名和两幅楹联,其中一联是集毛泽东诗词而成,曰:春风杨柳万千条,风景这边独好;飞起玉龙三百万,江山如此多娇。
另一联为郭老亲自撰写,曰: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郭沫若的撰联为:“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
古戏台
古戏台位于龙神祠前,平面呈品字,为单檐悬山顶结构,是丽江最早的戏台之一相传,每年农历三月,丽江人民都要在这里祭祀龙王,祈求风调雨顺。后来听说这龙王爷还喜欢热闹,喜欢听戏,于是又建了这戏楼。
古戏台门楼上写着“天光云影”四个雄浑的大字,据说是在明代书法家董其昌的手迹上临墓的,“天光云影”则是选自宋朝理学家朱熹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没有这源头活水,不知古城将失去多少秀色和灵气。
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变化,纳西古乐形成了汉族和纳西族音乐相融合的独特风格,具有浓厚的民间音乐色彩,在世界上引起轰动,并誉为“东方音乐的活化石”,“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来到黑龙潭,可不能错过在丽江聆听古乐的机会。古戏台演奏的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两部分组成,具有古朴典雅的江南丝竹音乐韵味同时带有纳西风俗音乐色彩,使人体味到一种玄妙、悠远、超然的意境。
龙神祠
龙神祠是黑龙潭公园的主要建筑,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
清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和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黑龙潭曾两次被清朝皇帝敕加“龙神”封号,因而悬扁“龙神祠”,故被丽江人俗称为“龙王庙’它也是黑龙潭内最早的建筑。龙神坐东朝西,为四合五天井大院,有门楼、两厢、大殿,南面辟有一方丈,自成院落。
大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进深三间。大殿前有月台,月台的台阶用条石砌筑,四周的游廊相互贯通。大殿和门楼高耸突元,极富庙堂气息。大殿有“玉水龙宫”的匾额,门楼悬挂着“天光云影”四字榜书,巍峨庄严,气势恢宏。每年的农历三月,丽江人民都要在这里祭祀龙王,祈求风调雨顺除了祭祀龙王,人们还举办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如赶庙会歌舞唱戏等,热闹非凡,精彩纷呈。这一方面可以让大家尽情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许下积攒了许久的愿望,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期待;另一方面又带给人们视觉上的震撼和美的享受,因此,龙神祠也成为了一个既庄严神圣又和蔼可亲的地方。
现如今,龙神祠已经成为丽江市民族文化的重要展示区,每年都会定期举办摄影展、书画展等,向市民及游客展现丽江的秀丽风景及民族风貌。古老的龙神祠,历经岁月的洗礼,在新时代已有进发出了新的生机。
文明坊
文明坊即黑龙潭景区的大门,始建于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原为文庙门坊,距今已百余年,历史悠久,雄伟大气。坊前有四只威武的石狮,雕刻于明朝,原为忠义坊口遗物,后迁立于此。石狮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常见的辟邪物品。
以石材为原材料而雕塑成,具有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一般用来与建筑物搭配作为辟邪或装饰用。它们造型生动,工艺精湛,栩栩如生,足以体现出雕刻者的高超技艺。坊两侧有八字影壁,无不彰显着黑龙潭景区巍峨雄伟的气势。在门坊上方,高悬着的“黑龙潭”三个大字,笔势雄健洒脱、矫若惊龙,为原云南省书法家协会会长,纳西族书法家李群杰题写。虽然有个“坊”字,但文明坊其实并不是牌坊,而是一座牌楼牌坊是我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标识和导向的一种建筑物一般建在宫苑、寺观、衙署和街道路口等地。
最早的牌坊是单排立柱,不加屋顶,后在柱上加斗拱盖屋顶,就形成了牌楼。牌楼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景观,是由中国文化诞生的特色建筑,又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艺术和文化载体。
五凤楼
五凤楼又称法云阁,其屋顶富于变化,从任何角度望大却可以看见五个檐角,宛如五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因此而得名。五凤楼原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丽江县城西北的芝山福国寺内,为藏经楼,福国寺是木氏土司的别墅和家庙。公元1864年因战乱被毁,1882年重建,1979年与解脱林一起,整体搬迁至黑龙潭公园内。五凤楼高达20米,加之建在石阶平台之上,更加显得气势雄伟。
楼中有32根威武雄壮的柱子,使整座楼阁具有坚实的稳定感。金色的楼尖精巧别致,体现出了藏传佛教寺院特色。飞檐斗拱是中原汉族的建筑手法,黑白色彩搭配又是大理白族的建筑特色,楼中还有大量纳西族彩绘艺术。因此可以说,五凤楼是汉藏、白、纳西各族文化融合的结晶,堪称云南第一名楼。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著名旅行家和地理学家徐霞客应知府木增相邀在五凤楼居住八天,完成了《溯江纪源》、《丽江纪略》、《滇中花木记》等重要论著,成为《徐霞客游记》的重要组成部分。
徐霞客在五凤楼为丽江土司木增编校杂著并写序言,并在《徐霞客游记》形容五凤楼:“层台高拱,上建法云阁,八角层贾,极其宏这也成为纳西族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而楼前的雕塑是纳西族的保护神三朵,它被纳西族称为“阿普三朵。阿普三朵的户口早在1200多年前的唐代就已落在了白沙的北岳千百年来,总是护佑着纳西人民和四面八方的游客。
五孔桥
五孔桥是黑龙潭内风景绝佳之处,它屹立于九眼洞上。九眼洞是黑龙潭的出水口,有九龙治水的含义。九眼洞上,雪白的五孔桥将黑龙潭一分为二,桥边围栏上刻有石象和石狮。象和狮是“相思”的谐音,故五孔桥又称相思桥或玉带桥。五孔桥形态优美,端庄典雅,纯粹自然,纤尘不染,饱含寓意。
它坐落在充沛的潭水之上,被一层层朦胧的水汽裹挟。游人登桥便会嗅到湿润空气中甜美的芬芳,宛如走进了一个奇妙的童话世界置身五孔桥上,清风徐来,桥下波光倩影,鱼儿成群,抢夺着游客抛下的美食。黑龙潭的鱼相传它是龙王的子孙,是神的化身,所以丽江人从来不会捕捞食用。
在丽江,人们信奉自然神,天地万物生而平等,都有神在庇护,因信仰而有的恪守,总让人心生敬意。中国自然山水式园林独树一帜,享誉世界。它的突出特点就是顺其自然、布局灵活。黑龙潭就是一个充分利用自然山水加以人工改造而成的风景园林。它在布局上采用不规则的平面,利用周围自然环境创造了开阔的空间,采用桥堤、游路、楼阁将水面分隔成若断若续的几个部分,使湖面显得富有层次。这五孔桥及长堤就起着分割水面、联结景点、增加空间画面的作用可以说五孔桥是黑龙潭以及周围景点的画龙点睛之笔。来到这里站在石拱桥上,便可以观赏近处的得月楼和远处的雪山,以此为背景照张相,就能成为画中人,留下永久美好的记忆。
一文亭
一文亭即为黑龙潭中央的一座小石亭。它建于清朝中叶,原建于古城木家院光碧楼前,后迁于此地。虽然只是一座毫不起眼的小亭,但它仿佛汲取了黑龙潭的精气神,呈现出满满的活力和蓬勃的生机。每日静静地伫立在潭水中央静候游人,也默默守护着黑龙潭,成为黑龙潭画龙点睛之笔。关于一文亭,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据说清朝光绪年间,古城里有一个叫和鹤龄的男子,名字取得好,日子也过得挺滋润,可他偏去算了一命,算命先生告诉他:你过不了三十六岁这一关。从此他就好吃懒做,整天在狮子山上吃喝玩乐消磨时光,等待死神来点名。可是过了三十六岁,他还活着,他想:俗话说“七七四十九,不死哪里走”过了三十六,也过不了四十九。可是过了四十九,他还是无病无痛地活着,而家里已被他坐吃山空,这时他才醒悟过来:原来命运并不是掌握在算命先生手,而是掌握在自己手里,于是就萌生了一个计划。
他风雨无阻四处化缘,不要别的,就要一文钱,多了不要,少了不行,几年下来,居然攒了一笔钱。他用这些钱在木府旁边建了这个亭子,并取名“一文亭用来警示后人。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拓宽黑龙潭,人们就把这个一文亭迁了过来,以警示更多的人。伫立于一文亭,俯瞰清澈的潭水,领略人生的智慧,任时间不知不觉地流淌,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消遣方式,
得月楼不仅极具历史文化底蕴,且精致典雅,俊俏灵动,在万里无云的晴朗碧空下昂然挺立,气势恢宏,充满了古色古香的历史气息。这里还是观鱼的最佳地点。水中鲤鱼成群,活蹦乱跳,有兴趣还可以在这里投食喂鱼,感受一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趣。文明坊为三叠水木构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明间屋顶高出两边次间,线条起伏,均衡对称,风格典雅,彩绘颜色鲜艳,栩栩如生,是国宝级的牌楼,经过近百年岁月的洗礼,今天依旧巍峨屹立在我们眼前,更显其古韵悠长。